六安直达西北,更快了!
2764 2025-05-13 01:24
可塑性指数PI和变异系数CV是衡量植物适应能力的两个指标,叶片的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Ashtonetal.,2011;Valladaresetal.,2000)。本研究发现,叶片上下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主脉厚度的PI值较大,而C含量的PI值较小,说明野生古茶树叶片的上下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和主脉厚度受到海拔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海拔对叶片C含量的影响微弱。此外,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古茶树的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1~1.0范围内,说明存在中等变异(Ashtonetal.,2011)。叶片N含量的变异系数(0.07)低于P含量的变异系数(0.12),这和贺合亮等(2017)研究结果一致,植物体内N比P具有更强的内稳态系数,因此N含量在植物中的变异性小于P含量。本研究还发现,野生古茶树叶片各解剖结构的可塑性指数与变异系数普遍较高,说明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相对的海拔变异性和稳定性,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间接表明该物种对不同海拔小生境有较高的潜在适应能力。另外,PCA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主成分轴解释了总变异的87.66%(图6A),其中叶片解剖结构等相关指标贡献率较大,主要表征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抵御外界不利环境和有效利用水热资源及土壤养分的能力,第一主成分主要突出反映植物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第二主成分突出反映植物对光照和水分等异质性环境因子的资源利用策略。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计量特征在不同海拔环境表现出的差异,也体现了茶种植物对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研究从形态结构及生理生态角度对野生古茶树随垂直气候变化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野生古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所选野生古茶树分布范围海拔跨度较小,且仅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计量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增加野生古茶树的采样点,对其叶片代谢产物、生理生化乃至分子机制等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古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
千家寨4个海拔野生古茶树群体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含量及其计量比差异显著,主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野生古茶树叶片养分含量整体偏高,在生长过程中不受N、P元素的限制,其叶片解剖学特征的变异性较强。中间海拔2200m为野生古茶树的适生区,其光合碳同化及生长代谢较为旺盛,而在海拔2500m,野生古茶树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和抗旱抗寒能力。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生态学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细胞,植物,环境